此刻的他,俨然置身于一座知识的宏伟殿堂,迫不及待地要将每一丝智慧都收入囊中。
话题不知怎地,就转到了水稻种植技术改良上。
这一转,双方意见的分歧如火星撞地球般凸显出来。
朴孝文神情严肃认真,眉头微微皱起,语气中透着几分自豪,开口道:
“于吾国,历经多地往复试炼,终得一全新密植之法。经实践验证,此法可使水稻产量大幅增益。”
他的声音里,满是对本国这项农业成果的骄傲,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朝鲜智慧的伟大结晶。
可明朝的农学家们一听,脸上的担忧瞬间像乌云般聚拢……
一位中年农学家缓缓站起身,眼神中既有诚恳,又透着坚定,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
“吾朝幅员辽阔,稻田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病虫害种类都与朝鲜不同。贵国密植法虽在朝鲜成果斐然,但贸然在吾国推广,只怕会因‘水土不服’,导致病虫害失控,最终影响产量。”
他的话语里,满是对国家农业安全的深切忧虑。毕竟,民以食为天,农业可是国家稳固的根基,容不得半点闪失。
随着观点的激烈碰撞,现场气氛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愈发紧张。
朴孝文的脸微微泛红,呼吸也急促起来,眼中透着一股急切,似乎下一秒就要再次据理力争;
明朝的农学家们则一脸严肃,嘴唇紧紧抿着,坚定地扞卫着自己的观点,毫不妥协。
整个场面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强大力量拉扯着。
一场没有硝烟,却暗流涌动的战争,悄然拉开了帷幕……
林羽敏锐地捕捉到这紧张氛围,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赶忙站起身来。
他目光如春风般扫过众人,语气平和却充满智慧:
“诸位,不妨如此。吾等于城外择两处相邻之地为试验田,其一采贵国之密植法,其二循吾朝之传统种植法。往后一季,吾等共赴农事,悉心察之。待收获之时,以最终收成定夺何法更为优胜。”
他的话,宛如一场及时雨,精准地洒落在这剑拔弩张的气氛中,瞬间让紧张的局势缓和下来。
双方都从他的提议里,看到了和平解决问题的希望之光。
众人听了这提议,稍作思考,都觉得合情合理,纷纷点头赞同。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羽、苏瑶、朴孝文,还有两国的工匠、农学家们,怀揣着紧张与期待,一同来到试验田。
他们挽起袖子,拿起农具,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与憧憬的劳作。
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这片试验田,承载的不仅仅是水稻的种植,更是两国农业交流与发展的美好明天……
试验田边,微风轻拂,麦浪滚滚。
苏瑶拿着锄头,认真地翻耕着土地,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发丝也被汗水黏在了脸颊上,但她却毫不在意,眼神中充满了专注。
每一次锄头落下,都仿佛在大地上书写着希望的篇章。
朴孝文则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工人如何按照朝鲜的密植法进行插秧,他的声音温和而又耐心:
“注意间距,要保持均匀,如此才能保证每一株水稻都能充分吸收养分和阳光。”
林羽则穿梭在两块试验田之间,仔细观察着水稻的生长情况,不时地记录下一些数据。他还会与农学家们交流讨论,分析水稻在不同种植方法下的生长态势。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期间,林羽和苏瑶还邀请朴孝文参观了京城的书院和工坊。
在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