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十六)(3 / 4)

更充足。

咱们来聊聊脉象。癸巳、癸亥年,由于气候变化大,脉象也可能会有所变化。比如,肝脉可能会显得有点弦紧,像是绷紧的琴弦,这时候就得注意疏肝了;心脉呢,可能会偏快或偏数,像是小兔子在乱跳,这时候就得养心安神了;肾脉呢,可能会显得有点沉细,像是深海的鱼,不易察觉,这时候就得补肾壮阳了。当然啦,这只是大概的描述,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脉象也会有所不同哦!

在咱们中医的世界里,有个超级神奇又严谨的“时间表”,就像是大自然的闹钟一样,准时准点地提醒着万物生长收藏的规律。这叫做“定期之纪”,意思就是天地间万物变化的周期和规律。比如说,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寒来暑往,这些都是有“常数”的,不是随便乱来的哦!

而“胜复正化”,听起来是不是像武侠小说里的秘籍?其实它讲的是自然界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平衡调整的道理。比如说,春天木旺,木能生火,所以夏天火旺;但火太旺了就会烧干水,于是秋天水开始积聚,金生水嘛,秋天就凉爽干燥了;到了冬天,水旺则生木,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按照一定的“常数”在运行,咱们得好好观察、学习,不然可就错过了大自然的秘密啦!

接下来,“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就是说,如果你掌握了这些规律的要领,那么解释起来就一句话的事儿,简单明了。但要是你没get到这个点,哎呀,那可就像进了迷宫,绕来绕去,永远找不到出口,简直就是“流散无穷”嘛!

好啦,说到这里,咱们是不是已经觉得中医的哲学思想既深奥又有趣了呢?别急,接下来咱们来点更接地气的,比如穴位和方剂!

先说穴位吧,古代人说的穴位名称,有时候听起来就像是外星语,比如“足三里”、“太冲穴”。咱们现在就用现代名字来解释,让这些穴位变得亲切可爱。

比如说“足三里”,它就位于咱们小腿外侧,膝盖骨下面大约三个手指宽的地方。这个穴位啊,简直就是身体的“超级能量站”,按一按,能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还能缓解疲劳,简直就是“懒人版健身房”嘛!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再来个“太冲穴”,它藏在咱们脚丫子大拇指和第二趾之间的缝隙往脚背上摸,大约两指宽的地方。这可是个“情绪调节器”,压力大、生气了,赶紧揉揉它,保证你心情立马阴转晴,比喝奶茶还管用呢!

接下来,咱们聊聊方剂。古时候的方剂,名字都美美的,像“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疗伤圣药。咱们就以“六味地黄丸”为例,详细说说怎么制作,换算成现代单位,让你在家也能当小药师!

“六味地黄丸”,顾名思义,六种药材组成:熟地黄240克(补肾阴)、山茱萸120克(养肝)、山药120克(健脾)、泽泻90克(利水)、茯苓90克(渗湿)、丹皮90克(清热)。把这些药材混合均匀,然后研磨成细末,每次取适量,加水调成糊状,或者做成小药丸,每天吃那么几颗,长期坚持,就能补肾阴、益精髓,让你精力旺盛,好像永远十八岁!

咱们聊聊脉象。中医把脉,那可是门艺术,也是门玄学。

想象一下,你的手腕上有一条“秘密通道”,里面流淌着你的“生命之河”。中医大夫轻轻一摸,就能感受到这条河里水的流速、温度、还有里面的“小鱼小虾”(血液、气血状态)。比如说,“浮脉”就像是河面上漂着的树叶,轻轻一碰就动,说明你可能感冒了,正气和邪气正在河面上“打架”;“沉脉”呢,就像是河底的石头,得用力才能摸到,说明你的气血不够通畅,得加把劲儿锻炼身体啦!

其实,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学问,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