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九)(6 / 7)

场精彩绝伦的“更胜”大戏。燥湿嘛,顾名思义,一个干巴巴,一个湿漉漉,这俩家伙一碰上,那场面,啧啧,比咱家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还热闹!

“沉阴乃布”,这四个字一出,就像是天边飘来一朵厚重的乌云,遮住了原本明媚的阳光,整个世界都变得阴沉沉的。这时候,如果你走在路上,说不定还能感受到一股子“寒气及体”,就像是突然间被冬天的小手轻轻拍了一下,冷不丁地打个哆嗦。别急,这还没完呢,“风雨乃行”,紧接着,风雨这对黄金搭档就携手登场了,它们或轻柔或狂野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给这“五之气”的剧目增添了几分不可预测的色彩。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想象自己穿着古装,手持油纸伞,漫步在这风雨交加的古街上了?别急,咱们中医的智慧可不止于此,接下来咱们聊聊穴位和方剂,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先说穴位吧,在古代,穴位可都是有着诗情画意的名字,比如“太溪”、“涌泉”,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密基地。不过,为了让咱们现代人好理解,咱们就直接用现代的穴位名称来聊。比如说,当你感觉体内湿气太重,像是被一层湿布裹着一样不舒服时,不妨找找“足三里”这位老朋友。它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下方约三寸的地方,轻轻一按,就像是给身体开了一扇窗,让湿气随风而去。当然,别忘了还有“阴陵泉”,它藏在小腿内侧,膝盖骨下方的凹陷处,按摩这里,就像是给身体请了个专业的除湿机,让你的身体重新恢复干爽舒适。

至于方剂嘛,咱们得提一提那传说中的“五苓散”。这方子,简直就是古代中医智慧的结晶,专门对付那些因为湿气太重而导致的各种不舒服。配料听起来就像是厨房里的调料罐: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每样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换算成现代的计量单位,大约是茯苓18克、猪苓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桂枝12克。想象一下,把这些材料像调配烤肉方子一样混合均匀,然后用水煎煮,那蒸汽里弥漫的,可不仅仅是药材的香气,更是健康的味道。喝上一碗,保证你体内的湿气就像被温暖的阳光蒸发了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至于脉象嘛,这可是中医的独门绝技,相当于给身体做的一次全面体检。在“五之气”这段时间,如果你的脉象变得沉而迟,就像是冬天的河水,缓缓流淌,那说明体内寒气偏重,得赶紧采取措施了。这时候,不妨找个老中医,让他们帮你把把脉,听听那脉搏跳动的声音,就像是身体在跟你诉说着它的故事。老中医会根据脉象的不同,给你开出个性化的调理方案,比如多吃点温补的食物,或者做做艾灸,让身体的阳气重新振作起来。

这“终之气”,就像是年末的大戏,是大自然舞台上的压轴表演。

话说到了这个时候,那可是“畏火司令”的天下啦!这里的“畏火”,咱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阳气,就像是大夏天里那股子热浪,让人直呼“好家伙,这也太热情了吧!”这股阳气一上来,整个天地就像被点燃了一样,万物都跟着兴奋起来。“阳乃大化”,就是说阳气的作用超级强大,让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

你瞧,那些冬眠的小虫子们,本来应该躲在洞里睡大觉的,结果被这股子阳气一撩拨,纷纷探出头来,一脸懵圈地说:“哎呀妈呀,这天气是咋回事儿?我这冬眠假期还没结束呢!”还有那些河流,本该是冰封千里,现在却流水潺潺,仿佛在说:“冬天?不存在的,我们这儿正春游呢!”

再看大地母亲,也是不甘寂寞,地气大发,仿佛每个毛孔都在呼吸,释放着积蓄了一年的能量。小草们更是迫不及待地从土里冒出头来,绿油油的一片,像是在向世界宣告:“春天来了,我们又是一条好汉!”人们呢,也跟着这股子阳气,舒展筋骨,心情大好,仿佛连走路都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