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国家发展。 结果弟子们都把道场当成了家,从感情上都不愿舍弃门派。 “哪怕是分为三派,各自独立发展,我们也要将老师的道统传下去啊!” 牛来作为首席大弟子,别看他平时存在感很弱,但他的话在一众弟子们中分量极重,像熊天球、冯理这俩贵为一省总督的,在他面前都很恭顺。 “你们不懂为师的良苦用心啊!” 刘学勤只能连连叹气,但他也清楚,自己总有翘辫子的一天,身后事可由不得他。 塞音教不是一个真正的教派,包括刘学勤自己,并没有一个思想家。或许在普罗大众眼中,他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但他自家知自家事,自己只不过一名教书匠耳。 “既如此,在社稷峰加一门哲学课吧。以后社稷峰座主必从三峰出,教主必从社稷峰出。” 科技昌明,未必不能培养出自己的思想家。 这次密会时间并不长,但是为日后塞音教传承定下了基调,同时统一了塞音教核心的思想:塞音教对于塞国的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未来的国家秩序是国王、教会、内阁与合议会这四大势力相互制衡,至于会形成怎样的平衡,能不能平衡?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 但教会必须要对朝廷形成辐射,否则旧势力一旦复辟,那就意味着大踏步的后退,于国于民,不啻于一场灾难。 至于究竟该往朝廷安插多少人手,大家都觉得段妙姐提出的两千人的想法太离谱了。 塞音道场的弟子是从全国尖子生里选拔出的尖子生,其选拔方式本来就重理轻文,这批人的天赋就决定了,塞音弟子是未来科技的引领者。 但也要考虑另外两种情况:兴趣转移和全科优秀。 由于弟子进入道场时年纪偏小,在养成阶段其兴趣是有一定可能从理科向文科转移的。古文伤仲永中提到的那个小孩,其天赋未必真的就消失了,你很难想象一个聪明孩子突然就变傻了。 很可能是他的兴趣发生了转移,而家庭和社会并没有能给他提供相应的知识,导致其天赋白白浪费掉了。 第二种情况就比较少见了,属于文理双修的那种,这种人肯定是有的。大明那些个进士,很多人学塞学的话,也是能取得相当成就的,只是人才选拔机制不同罢了。 最后牛来提出了个三三制,即县首这样的一线一把手,要有三分之一的塞音弟子;在朝中为官的弟子总数,不少于三百人。 以此为基础,如今塞国辖区除北美殖民地外,有近四百县,就需要道场培养出一百多位知县来! 缺口极其巨大,像胡鲜云这样从知县转企业的,这次又被调回地方任职。当然,周铁的诺言也得到兑现,他被提拔到知府的位置。 相比全有志那样的官场幸运星,他用了不到七年时间,从知县干到知府,进步有些慢了。但和大明的官员相比,简直是坐了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