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2 / 6)

这样的水肿,中医就称之为“风水”。治疗起来呢,可能得用到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的法子,比如“越婢汤”,通过让身体微微出汗,再配合利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去。

“并虚为死”,哎呀,这听起来可有点吓人。不过别慌,这里的“死”不是真的说人就没救了,而是指病情危重,预后不佳。当肾脉和肝脉都显得极其虚弱,几乎摸不到时,往往预示着身体正气极度亏虚,就像是树木失去了根系的滋养,随时可能枯萎。这种情况下,中医会采取大补元气、扶正固本的策略,比如用“独参汤”这样的猛药,直接给身体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但具体用量可得小心翼翼,多了少了都不行,得精准到克,比做甜品调糖还讲究。

“并小弦欲惊”,这句话说的是肾脉和肝脉都细小而弦紧,像是紧绷的琴弦,随时可能断裂,预示着患者可能有惊恐不安的情绪或者容易发生抽搐等症状。这就像是身体里的两个小人在打架,力量虽然不大,但动静可不小。治疗上,中医会注重安神定志、平肝熄风,比如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方子就像是个和事佬,既能安抚肝的“小脾气”,又能让心神安定下来,各种药材的比例也是精心调配,确保药到病除。

继续阅读

至于“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这里说的是如果肾脉和肝脉都显得既大又急还沉,那很可能是疝气的表现。疝气嘛,就是身体里的一些器官或组织离开了它们原本的位置,跑到不该去的地方了。中医认为这跟肝经和肾经的经气不通畅有关,治疗上可能会用到疏肝理气、温肾散寒的方法,比如“暖肝煎”,通过温暖肝肾,让经气顺畅起来,疝气自然就乖乖回去了。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说的是心脉搏动滑而急促时,可能是心疝的征兆。这里的“心疝”可不是心脏长了个“疝气”,而是指心脏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治疗起来,就得根据具体情况了,可能是养心安神、活血化瘀之类的方子,比如“天王补心丹”,既能补养心气,又能安神定志,是调理心脏的一把好手。

哎呀,这古文的医学知识,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高深莫测,不过别怕,咱们今天就来个穿越式解读,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变得既接地气又妙趣横生!

咱们聊聊这“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想象一下,如果把人体的经络系统比作一条条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那么三阳经就像是城市里的主干道,车流不息,活力四射。但要是这三条主干道突然“堵车”了,急冲冲地堵成一团,那就好比身体里的气血运行不畅,积聚成了“瘕”——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肿块、包块之类的。至于三阴经嘛,它们更像是城市里的幽静小巷,平时默默无闻,但一旦这些小巷“急了”,气血乱窜,就可能形成“疝”——疝气,就像是巷子口突然鼓了个包,让人不舒服。

接下来,“二阴急为痫厥”,这里的二阴,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体内部较为深沉、阴柔的部分。想象一下,如果这些地方的气血突然“暴走”,就像是平静的湖面突然掀起巨浪,人就容易失去控制,出现癫痫、晕厥等症状。这就像是你熬夜追剧到深夜,突然眼前一黑,那就是“二阴”的小宇宙爆发啦!

再来说说“二阳急为惊”,二阳经,就像是身体里的阳光大道,温暖而明亮。但如果这阳光大道上的能量过于急促、猛烈,就容易让人受到惊吓,心神不宁。想象一下,阳光明媚的日子,你正悠闲地散步,突然一声巨响,是不是会吓得你一跳?这就是“二阳急为惊”的生动写照。

接下来,咱们聊聊脾脉的那些事儿。“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下血”,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脉摸起来感觉像是被吹鼓的气球,但又沉沉的,那就得小心了,可能是肠道出了问题,比如肠澼(现在的肠炎、痢疾),严重的还会下血。这时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