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音老仙闹大明

第213章 大明使团(1 / 3)

这次刘学勤有感于国内治安案件频发,想借着小说将后世的一些断案方法传递出去。

塞国设置了巡捕局这个副部级单位,全国有两千多名巡捕,可不是像大明的三班衙役,喊几声“威武”就可以。

给你们发那么高的工资,是要能干活的。

到塞音十六年年底,塞国公职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已经达到并超过20元/月,相当于年收入达到了240元,这是相当夸张的!

因为公职人员中,教师和巡捕占比就超过了50%,而总数更是有人的规模。

每年单工资开支就超过600万元,这还没算名目繁杂的各类补贴。

即便如此,贪腐现象还是不可避免地滋生了。真正触动刘学勤的,还是刘家堡的老人,竟然有能量把手伸到法院系统,能够毁掉证据。

要知道那一百来户人,大多并无爵位。就算有子女为官,可家长、亲戚做的事,子女未必知情啊。

说到底,那些人借的还是刘学勤的势。他能怎么办?总不能将来挨家挨户灭人满门去吧?

整肃吏治,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了。刘学勤做事,习惯舆论先行。

这本小说【神探狄仁杰】里头会透露一个信号,那就是国王和勋贵集团要进行切割,每个人的权利自有其限度,不是可以无限透支的。

如果你看不懂,那也没关系,刀架到脖子上时,自然就懂了。

这套书一共分为五卷,每卷约二十多万字。卖点就在于故事紧凑,写作手法新颖,完全刷新了当时人们对公案类小说的认知。

龙门书局的主编余象斗一咬牙,第一册就印了三十万册。

虽说这些年刘学勤一直在大力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可这事哪有那么快?直到现在,塞国的识字人口还不到百万呢。

大明就更不用说了,人家这些年也很重视教育,甚至学习塞国,搞了些扫盲班,但和塞国的教育投入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识字率依然低的惊人。

所以一本小说卖到三十万册,几乎是市场的极限了。但余象斗还是低估了丁春秋的影响力,三十万册很快就卖到脱销,又不得不加印了十万册,才算是告一段落。

如今龙门书局已经鸟枪换炮,印刷车间全都是流水线操作,有蒸汽机房输出动力,带动数百台印刷机同时运转。

工人除了送纸、换油墨,也就偶尔解决下卡纸的问题。印刷效率高的吓人,再不像以前,几万册书就要印刷数月。

朱棣父子在南京也看到了这本书。

朱棣挺高兴的,因为他打算明年(永乐六年)开春北巡北京行在,为下一步的北征蒙古做准备。

刘学勤写突厥使团的事,应该是在跟朕喊话呢,当初可是说好了塞国出兵策应的。

其实他们出不出兵没所谓,支援些枪支弹药最好。等朕打下蒙古人的地盘,可以邀请塞国人共同开发嘛。

得,他是这么个阅读理解。

而且朱棣办事很有效率,组织了个使团,直接跑到塞国来考察了,连声招呼都没打。

你以为朱老四粗疏,其实人家精着呢,一有机会,就试探塞国的底线。

年底是塞国最忙的时候,各部门都忙着写总结,做预算,准备合议会的各种提案。还有各种团拜活动,都是免不了的。

但大明使团偏偏这个时候来,根本是打算在塞国过年了。

这次还是杨士奇担任使团团长,这还是自从被老仙卖给大明后,他第一次回来。重新踏上重庆的码头,杨士奇心酸的都快哭了。

“这踏马发展的真好啊!”

想想自己在塞国任首辅时的风光,和在大明受的各种夹板气,真有种说不出来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