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音老仙闹大明

第150章 市值上亿,蒸汽时代到来(1 / 3)

张二河是幸运的,王室的投资很快到位,做梦也没想到能成为“皇商”,如今连成都知府张大人都对自己客客气气的。

有王室助力,张二河的格局顿时打开了。

利用新的资本,连续收购了几家航运公司,并且向岷都赵氏船业公司订购了五艘蒸汽动力货船。长江航运很快坐实了航运业领头羊的位置,并且准备向上游整合糖业。

赵氏船业从去年开始,军方订单大幅度减少,终于又回归赵家控制,他家果断转向民用。

虽然岷都的木材资源并不丰富,但凭借蒸汽动力船舶的先发 优势,搭上岷都建设和朝廷大力推动内河航运事业的顺风车,一时间接单接到手软,手头的造船订单已经排到三年后了。

与此同时,重庆和成都各有一家造船厂上马,业主都是四川本地的豪强。

这一年,军方订单的萎缩,使得音能动力的产能终于得以全面转向民用。

除了已经投产的金县分厂,音能去年投资兴建的重庆和成都蒸汽机分厂已于年初试车,预计年内蒸汽机总产量将达到四千台套,比去年几乎翻一番。

如今音能动力生产的蒸汽机已经算得上型号齐全,种类繁多。

包括农机类蒸汽机,200匹马力以下;船用蒸汽机,单双缸,最大可达2000匹马力;火车机车(含蒸汽机),2000匹马力;其它种类,如纺织、水泵等用途。

随着斯力加煤油精馏塔上马,用汽柴油做燃料的燃油蒸汽机也在研发之中。

作为全国工业的发展引擎,音能动力俨然成长为一个巨无霸,今年的销售额预计可以达到一千五百万元以上,甚至有超两千万的可能!

正因如此,在今年初股市仍处于低迷的大环境下,音能动力的股价一路逆市飞扬,成为了第一支百元股,同时创造了音能市值超亿元的神话。

有了蒸汽机这个内核,国内的工匠们在极短时间内,突然开窍了。

其实明朝时技术并不落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理科不行,以及前文提到的五行缺金。

就拿蔗糖生产工艺为例,无非是取汁、过滤、脱色、煎糖这些化工单元操作。

比较费力的就是轧甘蔗取汁这块,明代机械也是利用杠杆原理,和现代榨汁机已经非常类似。但机械主要是木头做的,动力方面嘛,还是靠牛拉这种比较原始的方法。

有了蒸汽机、半框过滤这些主要设备,很快就有工匠搞出全新的压榨设备,并且申请了专利。

包括榨油、磨面粉等等,类似的应用比比皆是,感觉技术大爆发,都有些应接不暇。

这就应了刘学勤那句话:“本山主要研究的是从零到一的问题,一以后的事就交给山下人去做吧,天下能人多得是。”

所以塞音十一年各行各业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突然增加数倍甚至十数倍的生产效率,开始倒逼原料。

这显然不是塞国内部可以解决的,农业生产也不大可能突然产生跃迁啊。

于是大明的油料、生丝、粮食、粗铁、木材等等各种物资,像是被一个黑洞吸引,源源不断流向塞国。

随后就是各种类型的加工产品以骇人的低价回流到大明市场,大明的黄金、白银,甚至包括铜钱,开始以前所未见的速度流向塞国。

大明的反应其实很快,商品的倾销首先危及到大明各地的士绅,特别是南直隶等经济发达地区。

异常脆弱的手工业,遇到工业1.0的洪水猛兽,根本如同沙塔,一冲就散。

多亏了外海的殖民活动,大明的远洋贸易空前兴盛,甚至能将塞国的商品冲击大半转移到北美和南洋诸国。

况且还有求于塞国,正在忙于打靖难之役的朱允炆君臣不得不捏着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