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建立反馈机制
- 在实践中,无论是真实的风险应对过程还是模拟演练,建立反馈渠道,收集关于风险识别的反馈信息。例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召开风险评估会议,让团队成员分享他们发现的潜在风险,并对之前识别的风险进行回顾和评估。
- 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和改进风险识别的方法和策略。如果发现某种风险经常被忽视,就需要重新审视风险识别的流程,增加相应的观察指标或者分析方法,以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
1. 范蠡经商
- 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毅然辞官,开始经商。他有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这也是一种未雨绸缪。他预见到不同地区物资的供需差异,在丰收之年低价收购粮食等物资,囤积起来。当遇到灾荒或物资短缺时,再高价卖出。例如,他在陶地(今山东定陶)时,根据当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优势,提前布局商业网络。他深入研究各地的风俗习惯、市场需求,将货物提前储备在合适的地方,从而能够及时供应市场。这种未雨绸缪的商业策略使他成为巨富,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2. 李悝变法中的平籴法
- 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实行变法,其中平籴法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李悝看到了粮食价格波动对国家和百姓的巨大影响。在丰收年,粮食产量大增,价格会暴跌,这会导致农民利益受损,来年种植积极性下降;而在灾荒年,粮食短缺,价格飞涨,百姓难以承受。于是,他推行平籴法,国家在丰收时以平价收购粮食,储存起来;在灾年再以平价卖出。这样提前储备粮食,稳定了粮食价格,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又让百姓在灾年能够买到粮食,增强了魏国的经济实力,为魏国在战国初期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 汉武帝时期的马政
- 西汉初期,匈奴势力强大,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汉武帝刘彻为了改变汉朝在军事上对匈奴的劣势,实行了马政。他深知骑兵在对抗匈奴中的关键作用,而汉朝初期马匹数量稀少,质量也不高。于是,汉武帝提前规划,下令在边郡地区大力发展养马业,鼓励民间养马。国家设立专门的牧马苑,引进优良马种,并且规定百姓养马可以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经过多年的努力,汉朝的马匹数量大幅增加,质量也得到了提升。这些充足的马匹为汉朝训练出强大的骑兵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卫青、霍去病等将领能够率领汉军深入大漠,对匈奴作战取得胜利,改变了汉朝长期以来的被动防御局面。
4.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需要解决军队的粮草运输问题。蜀道艰难,运输粮草极为不便,而且很容易受到敌军的袭击。诸葛亮未雨绸缪,发明了木牛流马。这种运输工具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承载大量的粮草。在战争之前,他就组织工匠制造木牛流马,并训练士兵如何使用。这一发明大大提高了蜀军粮草运输的效率,使得蜀军在北伐过程中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作战物资供应,在与魏军的长期对抗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虽然北伐最终没有完全成功,但木牛流马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蜀军的后勤供应,体现了诸葛亮在军事后勤保障方面的远见卓识。
5. 李靖突袭东突厥的战前准备
- 唐朝贞观年间,东突厥颉利可汗屡次侵扰唐朝边境。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为统帅进行反击。李靖深知东突厥军队的机动性强,而且北方草原地域辽阔,情报获取困难。在出兵之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他派遣间谍深入东突厥内部,收集情报,包括对方的兵力部署、营地位置、内部矛盾等信息。另一方面,他训练士兵适应草原作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