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大宋

第394章 奉旨回京(3 / 5)

没两日,京城突然来了密旨太监:皇帝要求秦刚接旨后即刻起身,入京面圣,有国之重事相商,不得有误!

秦刚心中一凛,也知眼下非寻常之时,立刻叩首接旨。宣旨太监读完旨意之后直接当面焚毁了密旨,却是另留一封赵煦亲笔签写的手谕交给秦刚道:“秦爵爷,官家特意嘱咐,此次进京,事关机密,沿途不可张扬,如遇万不得已之时,可持此手谕为证。”

秦刚再次拜谢,并道:“请阁长去偏院稍事休息,秦刚立即便去准备行李。”

对方点点头便离去。

秦刚立即叫来了盼兮与虎哥道:“我接天子密旨,须即刻入京,盼姐你依前例,还得辛苦做我的替身,不得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踪。虎哥带护卫四人随我出行。”

如此这样的安排也不是第一次了,虽然感到意外,但都不会多问,都是各作准备去了。

秦刚一个人留在房内,思索再三,想到了这次入京后所面临的复杂局面,临时决定写了三封书信,分别是给秦规、乔襄文以及赵驷,写完封好后,正好秦盼兮换了男装进来。

“哈哈!哥这才知道,盼兮装扮后,还真是一眼难辨啊!”秦刚看着与自己颇有几分相似的妹妹,笑着打趣完,便将手中的三封信递给她,“这三封信留在你这儿,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必拿出。”

秦盼兮原本听了哥哥对自己装束的夸赞时还带着笑容,但听着秦刚这句“不到万不得已时”的话出口,却心中一惊,再一看这三封信的收信人,更是忧心忡忡地问道:“哥,你这次入京,很危险吗?”

“哦!”秦刚倒没想到妹妹会如此敏感,便笑道:“说什么呢?要说危险,哥去西北、去南洋,哪次不比这危险!只是京城里乃是朝廷中央,各方势力复杂,我去那里总得多留些后手手段,这些信便就是以防万一的。也许我很快就能回来,多半是用不上呢!”

秦盼兮这才稍稍有些心安,将这三封信收好道:“那我就希望这三封信都用不上。”

此刻,京城里的端王府。

李彦自己是没渠道送信的,他的消息只是先送到端王府,再由这里转而发往杭州,而端王赵佶与他的智囊团,自然是首先接到并开始分析了这一份极其重要的情报:

其一,皇帝赵煦的身体已经极其糟糕,但其本人还是一厢情愿地要对宰执们极力隐瞒。其实这样的情况十分有利于他们,赵煦一旦驾崩,情况越突然,就越有利于他们的努力。而要是让朝廷里的那帮宰执大臣们多些准备时间,他们必然是倾向于选择此时的赵茂;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二,那个要死不死的钱乙居然说动了赵煦用密旨召回秦刚。这个突发的变数实在令他们慌乱不已。

在童贯最早与赵佶勾结上,并让赵佶萌生了争位念头之后,对待秦刚的态度与手段就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首先自然是秦刚当时在朝廷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是风头最健的新生代官员,没有比他更年轻、更权重的朝官了;

其次,他又是传说中说动皇帝召回苏轼为相,又与章惇达成合作意向,同时交好于新旧两党的建中国是的关键人物;

最后,便是宫中已经得到明证,皇帝有意在皇子赵茂开蒙读书时拜秦刚为师。

这样的一个关键人物,一旦赵煦驾崩,他对于皇位继承者的态度至关重要,不得不重视。

对秦刚,到底是尽力拉拢?还是提前打压并排斥?两种意见在赵佶这里都有支持者。

建议拉拢的,以高俅为主,他认为秦刚与诸位王爷中,曾与赵佶有过交情,也更应该认同赵佶的才华。而且高俅也自认为能与秦刚说得上话,包括童贯、蔡京,都与他有过不一般的关系,只要是能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