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看着此时须发皆白的章惇,突然有点钦佩这位被后人诋为“千年奸相”的老人了。
平心而论,像章惇这样“科举考中却因名次低于族侄而回去重考”的人,其一生都在争强好胜中度过。毕竟在绍圣之时,他是作为当年新党遭受打击与迫害之后所剩余的中坚人物,一旦得以机会翻盘,自然是立场为先、报仇整人开局,这也是他借以凝聚人心,重整旗鼓的重要手段。
而随着对夏战争的顺利推进、新法施行的渐收成效,尤其是在秦刚所介入后的各项朝政的顺利推进,如何可以真正地施展自己的文韬武略,如何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已经远远胜于廓清政敌的单纯政治手腕。
冷酷、孤傲、铁血、凶悍……等等这些贬多于褒的一系列标签之下,章惇实际上最大的标签还是“务实”。
就算是他在朝中独相至今已有六年,他的四个儿子也都以真才实学全部科举登第,但他却坚持让其中三个儿子都外放州县为官,只将幼子留在京城里的身边,但也只给了他一个校书郎而已,对比一下前后世的那些官员,其清廉的行止,就算是政敌想从这里攻讦也觉无从下手。
而在这次,又有了已经决意致仕的堂兄章楶前期对他的沟通说服,在天下子暗示下,章惇便默许了苏轼回京并最终出任右相的计划。
先前传到宜兴以及今天早晨的两道诏令,也都是在他的认同下才顺利签署发出。
但是,即使是要冒着被弹劾为私下结交的风险,章惇仍然坚持要在今天将秦刚约出来面谈一次,一是为了能够亲耳听到此次苏轼的复出,决不在背后夹带旧党翻盘的私货;二是想要看一看这件事情的实际操盘者秦刚,到底瞠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意外回报?
这两点非常地重要,远超过今天见面所冒的风险。
更何况,他章惇,一贯就是个不惧风险的人!
风流大宋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