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心密,此次在海南岛的会面不仅仅只是他,而且还有如今朝廷不知行踪的秦观等三人,又与苏轼这样的罪官一起,理解的人知道是师生情深,别有用心的人都可以编织成阴谋聚首的重罪。
所以,他便以巡阅使的职权,封锁了整个昌化军,甚至在这寺庙与仓库周围,都是安排的身着官军服装的流求士兵警戒,以作最大限度的保密。
自元佑八年,苏轼最后一次从京城外调知定州开始,秦观他们就由此与老师分别而未见。
当时总想着,或许不出一两年,就有可能会再在京城相见。谁知,苏轼先是贬去英州,再开始惠州安置,一路不断地南行远去,师徒之间,竟然开始天人两隔。
在历史上,即使是秦观最后被贬至雷州,与苏轼之间仅仅隔了一道海峡,但却受阻于朝廷法令,竟在有生之年里再也无法见面。
因此,若是没有秦刚的这次安排,他们师徒几人再也无缘相见。
大家唏嘘之后,还是苏轼先行恢复过来,热情地邀请秦刚入座并说道:“徐之你在朝廷中的所作所为,我皆是听闻过。而且与我通信的那些老友,不论是否新党,皆是对你有口皆碑。你一个年轻人,能做到如此,着实不易啊!”
“老师,徐之不仅如此,他在福建以南,开拓了一片流求海岛,这些年来,在岛上安置了数十万的内地流民,并建成了三州之地。目前我与文潜、履常均在流求执政院任职。”秦观赶紧向老师汇报秦刚更为惊人的作为。
此事他们自然没打算向苏轼隐瞒,一五一十、前因后果、还有发展现状,秦观等人向苏轼讲得甚为仔细,竟连坐在一旁的苏过也听得十分地入神、进而神往之。
苏轼向来提倡“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对于王安石当年的变法,他虽然是站在激烈反对的那一派,但是他自始至终,反对的并非是“变法”本身,而是针对于其中一些“急功近利”的极端手法。
所以,等到了元佑时期,他在旧党翻盘之时,又站在了反对一昧废除变法的一边,其实他的本意依旧是一直站在“以民为本”的立场上,建议对于一些有利于民生与国家的新法予以保留,这才又不得容于顽固旧党的那派。
而秦观、张耒以及去流求的陈师道等人,不仅仅是在思想上严格地遵循着他的这一政治主张,甚至已经在流求这片土地上,尽心尽力地践行着他的政治理念与主张。
而更为敏感的皇权问题,好在秦刚自始至终,也未提起过任何逾规越矩的想法。
苏轼与这一时代的绝大多数士大夫那样,只要没有越过底线、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他们都并非是那种读书读进死胡同里的人。
“师公,如果您想去流求看看,秦刚可以来作安排。”秦刚插空说道,“哪怕是在流求看得开心了、喜欢了,想在那里长住,弟子也都是有办法的。”
“是啊,当初流求执政院的左丞一职,弟子就想着唯有老师方可前来胜任。”秦观赶紧跟上劝说。
“徐之啊!我与少游也是亦师亦友,你与他一样叫我老师即可!”苏轼先是慈祥地说道,“流求一地,我确是甚想去亲自看一看。但还是不能给你添加更多的麻烦。以后有机会的话,能安排走一趟便就心满意足了。”
苏轼再看了看张耒与陈师道后说:“再说了,现在都有你们在施政做事,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我老啦!现在还有几分的力气,所以无论在哪里教教书,带带学生都是一样的。要是等到没有力气的时候,宜兴那里还有徐之给我保下来的房子呢!只要去住上一天,也就够了!”
“弟子到时一定去伺候老师去采菊东篱、酒问南山!”秦观感情细腻,一把大胡子下竟然再次声泪俱下。
那边,秦刚的四名倭卫却已经是带来了各种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