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团视角下最强装备组装抗战

第119章 峰峰矿区(2 / 2)

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成为倭寇觊觎的对象。倭寇对山底村展开疯狂扫荡,最多时一次有3000多人。为了抗击倭寇“扫荡”,原来129师的同志组织百姓百姓将原来的“抗金洞”贯穿,连成地道。当时村里有一千五百人,大多在附近煤矿上做过挖煤工人,具备娴熟的巷道挖掘技术。挖通地道后,整个村子形成了机关密布、户户相通、街街相连的地下堡垒。

吃水用的水井、拉磨用的碾盘、喂牲口的驴槽、睡觉的大炕、放衣服的衣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实都暗藏玄机,全是极其隐蔽的地道入口。

地道宽只容一人过,两人并排行走便有些拥挤。地道高不过一米六左右,基本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猫腰行走。直到有大的洞室出现在眼前,比如说地下兵工厂、作战指挥室等,你才可以直起腰来喘口气。

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有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坏、防封锁,每个转角处都留有枪眼、陷阱、暗洞。在三四里长的地道行走十多分钟,依然没有憋闷的感觉,

峰峰优质易采的煤炭资源让倭寇帝国主义垂涎。侵华期间,倭寇疯狂征用峰峰矿区当地劳工,掠夺煤炭资源。为了保证采矿安全和镇压反抗的矿工,倭寇在鼓山及煤矿一线等地修设炮楼32座。炮楼的下面还挖了两个水牢。三层楼高的炮楼上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枪眼口,有三十多个,大部分枪眼正对着煤矿井口的通道,如虎狼般地盯着进进出出的矿工们。

该炮楼呈椭圆形,由东北至西南座向,仿华夏古城城门门楼建筑样式,下为券顶门洞,上为碉堡工事,通体用红砖筑墙、钢筋混凝土制顶,顶上为圆椎形了望塔,通高9.15米。倭寇在塔顶架设有探照灯、机枪,对四周进行监视。券顶门洞外围呈长方体,向上略收缩。门洞是华夏劳工进出煤矿井口的通道,在其两侧墙体的三分之一处,留着南北对称的拱形门,门宽仅可容身,与门相通的是一处突出门洞之外的半圆形的工事。炮楼下就是水牢,水牢深2.5米,呈半圆形。

军团视角下最强装备组装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