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事,要有静气。
公司出现负面新闻,导致股价跌了,沉流舒没有苛责任何人,依然风轻云澹。
而从叶蓝秋最新的发言里,他又看到了转折的契机。
决定立即出手破局。
有他吩咐下,资本的力量开始发力,很快就把叶蓝秋的三点言论推上了风口。
同时,思拓集团的法务部也是动用一些人脉,开始在网络、法律、义务、隐私等方面进行各个层次的讨论。
然后,网络世界掀起巨浪。
有人发言:“让座是美德,但不让座不代表道德沦丧。就譬如施舍是慈善,但不施舍不代表就一定穷凶极恶一样。即便是一个健康的公民,即便是只有短短几站路的车程,只要不乐意——哪怕是突然的心情不好,甚至无须任何理由,都可以保有不让座的尊严与自由。”
也有人针对诽谤罪进行解说。
“是指在社会中,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
“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
还有的人扒出了“人肉搜索”的无知和危害性。
“不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轻易作出评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是师范大学文学院某位讲师回想起两年前的亲身经历,谈及网络暴力的危害。
说当时,因为自己发表了对某位明星的言论,在一段时间内遭受了一批极端粉丝的网络暴力…
也有法学专家跟着指出:“网络暴力并不是法律用语,但这种行为往往由一个人发起、参与人数众多、公众互动频次高、具备跨平台传播等特点,其危害后果不可预测、不可控制,通常伴有侵犯人的名誉、披露人的隐私、侮辱人的尊严等侵权行为。”
“不能够让德阳安医生的悲剧继续发生……”
也有比较理智的人觉得:“现在网络上这些人戾气太重了,各种恶毒的语言都可以发出来…”
“参与网络暴力的网民多是年龄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用户,他们人云亦云,对自己的观点信心非常足,但实际上知识非常有限,哎…”
有学者对网络暴力原因发表声明:“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网友们在用网过程中忽略了真实的社会身份、道德准则和规章制度,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去引导事件走向,再加上幕后黑手的恶意引导……”
有不少记者的人对于叶蓝秋说的第三点表示看法,觉得她在进行讽刺,还说她连自己的私德都没培养好,还管到别人头上来了……云云。
但也有一些新闻学的重量级人物赞同叶蓝秋的观点。
某位国字号媒体的退休老学者站了出来:“最近几年,新闻报道的假新闻层出不穷、“舆情反转”接二连三。辟谣、展示“某某事件反转”成为舆论场的常态,成为人们日常调侃的乐见话题。”
“抛开刻意造假不说,常见的假新闻也好,舆情反转也好,简单来说是记者粗心所致,深入地讲便是缺乏应有的探索精神,缺乏实地调查、真相为王的职业精神。”
“有些记者为赶速度、抢效率,在真相尚不明朗或并未到达事件现场认真调查的情况下,单凭一些支离破碎的道听途说就草率发稿,导致刚刚发出的新闻成为“最近发生的谣言”,对个人、受众和传媒组织造成多重伤害……”
…………
乡间郊外。
一处农家民宿小院,装修的古色古香。
地砖颜色明亮,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可见打扫者很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