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因素相加,也就导致了如今的战舰是越造越大,主力的战列舰的吨位基本都奔着上千吨去了,哪怕是配合战列舰作战的一些巡航舰往往也有六七百吨之多。
如今三百多吨的战舰,也就只能沦为打杂的份了。
在大楚帝国海军的定位里,真正进行远洋作战的战舰,是巡洋舰以及战列舰。
巡洋舰,平常时候用来进行远洋巡弋,护航,战争时期作为主力舰队的侦查船只,前出侦查,执行辅助战斗任务。
因为考虑到远洋巡弋护航以及作战的需求,所以这种巡洋舰的吨位必须足够大,毕竟船只吨位要足够大,才能够在深海航行,遭遇风浪的时候才能更安全。
同时足够的吨位也能够搭载更多的补给物资,使得海上作战的持续能力更久。
同时为了更高的航速,所以船体建造的更加修长,长宽比比较大。
而大的长宽比,反过来又能搭载更多的火炮。
综合起来,这就出现了襄阳级巡洋舰以及现在正在建造当中的松江级巡洋舰。
大楚帝国目前对于这三种已经服役的新式战舰,还是比较满意的。
廉价而数量庞大的大冶级护卫舰,能够有效维持海军规模,培养更多的经验丰富的水兵,同时恭维帝国漫长的海疆。
襄阳级巡洋舰,以及其改进型松江级巡洋舰,这两种其实大同小异的巡洋战舰也能够有效执行远洋巡弋和护航任务,并在未来配合战列舰和敌人舰队进行线列决战。
但是,对于预定中的海战主力,也就是战列舰该怎么搞,这在大楚帝国海军内部还是发生过一些争论的。
大楚帝国海军最早设计战列舰的时候,那是大楚帝国控制了江南,当时大楚帝国掀起了海军建设大浪潮。
当时瞄准的就是对抗郑芝龙所部去的。
所以当时海军舰政司考虑的更多的是搭载更强悍的火力,更厚实的防护。
但是造舰这东西,往往是一种取舍,不可能你什么都要的。
毕竟经费是有限,造舰技术也是有限,不可能让你无节制的要火力又要防护,还要适航性和航速之类的东西。
在确保火力和防护的情况下,其他方面就要进行一定的牺牲了,比如适航性,居住空间,续航能力乃至航速方面
简单来说,当时海军想要建造的是一种在近海海域里活动并作战的主力战舰,有种近海战列舰的意思。
但是还没等设计完成呢,郑芝龙所部就率部投诚了。
于是乎,郑氏船队这个大楚帝国海军最大的假想敌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自己人……然后大楚帝国海军舰政司那边就陷入了迷茫……
他们不知道该设计什么样的战列舰了,是继续延续之前的设计,搞近海战列舰,还是说改变设计搞真正的远洋战列舰。
最后还是皇帝陛下罗志学亲自定下了调子:海军是进攻性军种,海军的建设发展,要立足于主动进攻,拒敌于国门之外。
简而言之,作为帝国海军,你不能光等着敌人杀到家门口来,然后和敌人在自家近海打一场防御性作战。
海军必须主动出击,干掉任何敢出港的敌人船只包括舰队,把敌人的海军堵在港口里,避免敌舰队跑出来威胁到己方的运输船只,炮轰敌人的港口打击敌人,掩护陆军登陆敌人的国土。
什么防御性海军,存在舰队之类的,这种舰队对于那些中小国家而言可能很适合,因为他们国力有限,建设海军立足于自保以及有限反击能力自然是可行的。
但是大楚帝国是什么国家?
这是一个每年财政收入大几千万两银子,光是一年军费就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