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办法让老爷更加重视政儿才是。”贾母默默地想。
贾赦回到家之后,看着府里的人都喜气洋洋的。知道是为自己的二弟考中了高兴,不过听到母亲不停的夸赞二弟,自己在旁边站了这么久,也没有关心自己一句。心里就有点不舒服了。
贾政在旁边看着,“母亲,这次下金陵,多亏兄长的照顾。”
贾母闻言一愣,“赦儿也辛苦了,此去金陵还习惯吗?”听到母亲在关心贾赦,贾政才松了一口气。这年头,兄弟关系维护也太难了。
回到院里,各个丫鬟和小厮都在院里等候着,“恭贺二少爷中举。”大家一起说道。“好,每人赏一个月月钱。”
古代收买人心还是很重要的。书中薛宝钗进府,打赏了一些下人,就在贾府有了很高的声誉。林黛玉就在这方面吃了个大亏。
想起林黛玉,就不免想起贾宝玉。这个家伙真的让人头疼。要不干脆别让他出生的了。
这一年下来,贾政自己的院子管得很不错。在多方考察之后,又提了一个小厮上来,取名云峰。这下自己的财产也有了妥贴的人经营。自己也可安心进行会试准备。
书房谈话
贾政在书房里温习四书,青竹进来,“二少爷,老爷让您晚上去趟书房。”“好。”
该来的还是来了。原著中贾政一直没考中,贾代善受妻子的影响有些偏爱他,但是对于他的水平还是了解的。在自己临死之际,上书用自己的功绩为贾政捐了个官。
不过现在形式不同,贾政这一年多来,勤奋学习,缓和了与兄长的关系。近日,周夫子也说,只要运气不差,明年的春试还是能过的。
自己的儿子辈终于出了一个可能挑大梁的人,身为父亲的贾代善如何不高兴。
自己戎马一生,才延续了荣国府的荣耀。自己的大儿子贾赦被溺爱太过,能守成都不太可能。
自己一旦去世,皇帝对贾府的关照会损失大半。贾府的下场不会好到哪儿去的。
所以荣国公迫切地想扶持贾政。走到荣禧堂的书房。整理了衣冠,在门外行礼道“儿子贾政给父亲请安。”“进来吧。”
贾代善是武将,但一直想让自己这一脉转成世家。书房里藏书很多,但是除了兵书,没有怎么翻阅罢了。
荣国公贾代善坐在太师椅上,看着贾政。贾政现在紧张得要死,贾代善的威压太强了。
“政儿,你对现在的朝局怎么看?”这话一问,贾政立即冒了虚汗。妄论朝事可是一个大罪。身为荣国公,把控贾府的能力还是有的。
贾政马上猜到是父亲给自己的一个考验。也好,借此机会,把自己的观点一说,或许能让父亲提醒宁国府和兄长,不要卷入夺嫡之位太深。
“儿子以为,至少在未来十年内,朝廷重文轻武的格局不会变。”既然父亲都问了,自己不如单刀直入,引起父亲重视。果然贾代善脸色一沉。
对于武将,这或许是最不想听到的话了。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现在边疆稳定。除了一些匪患之外,没有战争可打。朝廷就不会重视武将,反而会尽全力削弱武将的权利。这也是贾代善想让自己儿子转文的最重要的原因。
“继续说。”
“当今陛下虽已年老,但是身体康健,寿命未可知。而太子已经成年,且广收党羽,羽翼渐丰。
陛下虽疼爱太子,但是并不想过早退位,也不想大权旁落。且二皇子与三皇子也已成年,母家显赫,实力强大。
两位皇子野心勃勃,对于太子之位虎视眈眈。”说到这,贾政看了眼父亲。
“所以你的意思是。”贾代善的目光凝视着贾政。
“贾家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太子身上。”贾政坚定地说出这句话。
“说的轻松,你难道不知道宁荣二府